新京报讯(记者张建林)2021年,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在今天(7月31日)国家林草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配资股网站,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取得的成效。
据介绍,三江源国家公园将长江正源格拉丹东和当曲区域、黄河源约古宗列区域纳入国家公园范围,整体保护了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生态系统。推行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聘用原有居民2.3万人参与管护巡护。与试点前2015年相比,源头再现“千湖美景”,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等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增长,建园后草地植被盖度提高8.6%。原有居民年均增收1.5万元至2.1万元,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大熊猫国家公园整合四川、陕西、甘肃三省73个自然保护地,实现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栖息地连通,建设6条生态廊道,解决了局部“保护真空”和栖息交流问题。我国野生大熊猫总数从上世纪80年代的1100只,恢复到约1900只。整合组建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局大熊猫重点实验室,成立大熊猫保护国家创新联盟,投入1.1亿元设立大熊猫保护研究基金。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畅通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建成现代化智能化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对东北虎、东北豹的全天候、全区域动态监测、精准定位、人虎冲突预警和高效管理,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分别从试点之初的27只、42只增长到70只、80只左右。吉林长白山区域30年来首次发现东北虎踪迹,标志着野生东北虎栖息地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向外扩展了200多公里,初步恢复众山皆有虎的景象。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人工促进修复受损天然林,雨林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由设立之初的5群35只增长到7群42只,是全球20种长臂猿中唯一持续增长的种群。探索园区内外土地等值置换,生态搬迁群众年收入是搬迁前的近4倍。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黎族特色文化优势,做好黎族文化、热带雨林、茶旅融合三篇文章。
武夷山国家公园将江西省武夷山区域纳入保护范围,福建、江西两省一体化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新发现雨神角蟾等多个新物种,黄腹角雉数量保持在1000只左右。建设生态茶园,提高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园区内每亩林地补偿金额比园区外高9元至13.5元。
据了解配资股网站,国家林草局还批复实施了各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监测体系建设方案,指导支持各国家公园在野生动物危害防控体系建设和致害保险补偿、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富有特色的创新探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佳成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